Memories of Singapore River
Paintings by Local Artist
EXHIBITION
本地独立导演林少鹏执导的公益纪录片《忆记新加坡河》通过三位资深画家的访问和作品,以及老街坊的回忆,表达了对新加坡河的深厚感情。该纪录片将于8月4日在“早报文创空间”免费放映,放映后导演、画家和老街坊将与观众交流。
《忆记新加坡河》已在新加坡和上海免费公映50场,吸引近6000名观众观看,反应热烈。7月起由人民协会民众俱乐部放映,并开始进入学校放映,今年12月将到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放映。
林少鹏表示,纪录片通过12小时的访谈资料剪成40分钟,展示了画家及居民对新加坡河的深厚感情。影片语调轻松、富有生活气息,让静止的画作动了起来。未来林少鹏计划继续制作艺术人文纪录片,探索多种讲故事的方式。
画家刘培和表示,新加坡河景色适合入画,他创作了200多张相关画作。老街坊翁泽峰回忆了新加坡河畔的风光和历史变迁,他认为纪录片不仅具有教育性,也感人至深。
媒体报道
MEDIA REPORT
导演画家居民 记忆新加坡河
黄向京 / 联合早报
发布 /2019年7月28日 03:30 AM
本地独立导演林少鹏执导的公益纪录片《忆记新加坡河》通过本地三位资深画家的访问和作品,以及老街坊的回忆,表达画家及居民对新加坡河的深厚感情。该纪录片将于8月4日在“早报文创空间”免费放映,之后,导演、画家和新加坡河老街坊将与观众交流。
由本地独立导演林少鹏执导的公益纪录片《忆记新加坡河》(简称《忆》)在新加坡和上海已免费公映50场,吸引近6000名观众观看,反应热烈。这部片子7月起,由人民协会民众俱乐部放映至明年,也开始进入学校,今年12月将到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放映。
林少鹏(54岁)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到目前为止,观众反应都不错,说是课本上没读过的,对老街坊的话很有感触。作为新加坡历史纪录片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时满座,以年轻人居多,这是好现象。上海的新加坡领事馆也放映给旅居上海的新加坡人观看。
林少鹏出身SBC(新传媒前身)广告片导演,创业拍纪录片超过20年。《忆》花了一年筹备与制作,12个小时访谈资料剪成40分钟,通过本地三位资深画家(油画家陈楚智、书画家林子平与水彩画家刘培和)的访问和作品,以及老街坊的回忆,表达画家及居民对新加坡河的深厚感情。
也会素描的林少鹏说,最初拍片出发点不过想要采用美术素材,“新加坡的美术史除了已故‘四大天王’(陈文希、钟四宾、陈宗瑞和刘抗),在世的艺术家为何没人去做?他们全情投入绘画创作,我想向他们致敬,说出他们的故事。另一方面,年轻国人对于新加坡河只知道水上德士。说出这段历史,让他们知道我爷爷或爷爷的爷爷是这样走过来的,就会对所在地产生自豪。”
《忆》作为纪录片,说起故事并不沉闷,语调轻松,富生活气息,还让静止的画作动了起来,带给观众不少惊喜。询问导演会否拍续集,他说“看时机”,但会继续制作艺术人文纪录片,大胆实验各种说故事的方式,比如真人搬演片段或用音乐剧形式,结合美术素材和人物访谈而成。“纪录片得有史实作为根据,电脑时代说不出写字机时代的故事,但呈现方式可以百花齐放。”
林少鹏善于挖掘新加坡河富有人的气息的片段:当年大 船的船夫用脚摇摆来使船只行走;河上有间“八角亭”公厕给苦力冲凉大小便,纪录片里的居民阿姨得等苦力冲完才去。
林少鹏生动叙述受访的画家对作画的热忱。画家刘培和十一二岁从中国下南洋,在新加坡河上岸,第一次看到有黑黑的人,真吓了一跳,当时这里已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各色人种。上午在杂货店打工的刘培和常在纸箱上画画,一次搬货去家有挂画的老太太家里,原来是钟四宾岳母,他幸运地经过钟四宾介绍去南洋美专下午班学画。
林少鹏说,画家陈楚智是金店少爷,周末爱看画展,拜名师学画,但遭父亲反对,父亲过世后他就一心作画。陈楚智形容自己是疯子,辞掉出版社主编2000多元月薪去全职作画,以至于后来儿子放弃化学专业,转而从事艺术行政,他也不敢骂儿子。陈楚智在片里回忆一次带画册踏板过船,一个不小心掉进河里,喝了几口河水,全身臭到半死,就到“八角亭”洗澡。
画家刘培和:新加坡河比较可以入画
74岁的画家刘培和对新加坡河耳熟能详,在酒店客房也能画出来。他从1960年代至80年代,常到新加坡河写生,每个星期天傍晚过去,下雨也去,画多了就熟悉。刘培和说:“我们觉得新加坡河和牛车水比较可以入画,可以更艺术性。早期甘榜不见了,旧街巷也没了,新加坡没有什么景色可画。我们去画,不是出于历史使命,而是新加坡河给人水乡之感,比较可画。”
为了比较完整呈现整条新加坡河,刘培和用了四张纸组成三联屏(长达3米,高28厘米)水彩画,导演让画里的大小船只动了起来,川行河面,画家觉得这效果很不错。他画了200多张与新加坡河有关的水彩画和水墨画,最长的一张是12英尺黑白水彩画。他说:“画作太大张,画廊也不要,展览也不易,都堆在家里。”
这位画家观察敏锐,说起船的结构变化大,早期的小船用人力来划动,后来加了摩托引擎,船型变大,还有帆船等。船到底层货仓,货上岸,靠人力来扛,远点的路用牛车,后来改用罗厘车载货,起重机出现后,船废了,大船拉到巴西班让沉到大海去。他说:“新加坡河口最壮观时有几百艘船只,真是太可惜了,但没办法,城市要发展。导演为了纪录,找我们作访谈,蛮有意思的,让老人家可以回忆,年轻人有认识。我希望电视台能播映纪录片给更多人看。”
老街坊翁泽峰见证河畔今夕
翁泽峰(58岁)在新加坡河马真街(Merchant Rd)出生成长,21岁才搬离。这位老街坊见证了桥上苦力听讲古,柴船头的风光,新加坡河被清理的过程。这一带是潮州人地盘,不同地区有潮州人专用指定名词,比如去克拉码头,昵称“去河畔”,那一带是三层店屋,大多住着在码头工作的苦力。
传了83年,翁泽峰阿公的店“翁展发”本来开在这一带,做绣妆、乐器、门彩、桌裙等。翁泽峰回忆早年的修德善堂设在河畔,每逢宋大峰祖师爷等诞辰,戏台台柱一半插在河边,一半在岸上,上演地方街戏,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看街戏是主要娱乐。
住在河边的一些小孩等水涨潮,船过去了,从桥上往下跳,游到岸边。桥与水面约两三层楼高,翁泽峰不敢跳!河畔一旦退潮,死猫死狗都有。当时木屋一半在河上,一半在岸上,大小便都在河里。
翁泽峰看到画家的作品会知道是画新加坡河的哪一段,见过他们在街头巷尾作画,与居民交谈,做朋友。他拍了不少新加坡河的照片,比如一艘小舢板里船夫翘脚栖息,但他说照片拍得快,拍了就走,不像画家长时间画,看得细,感受到河的氛围。
“不少老人观众看了纪录片掉眼泪。纪录片不仅有教育性,也动人心。”翁泽峰说,片里拍到画家林子平在河边作画,天气很热,他脱剩白背心,饿了叫了一碗粥拿了就吃,继续画。有人看到后,跟林子平太太说:你的老公哪里像校长啊?校长哪里可以这样?可是,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这样简单,高兴就高兴,好笑就好笑,惨的话,大家一起哭。以前是脏一点,但人比较快乐。”
导演画家居民 记忆新加坡河
黄向京 / 联合早报
发布 /2019年7月28日 03:30 AM
本地独立导演林少鹏执导的公益纪录片《忆记新加坡河》通过本地三位资深画家的访问和作品,以及老街坊的回忆,表达画家及居民对新加坡河的深厚感情。该纪录片将于8月4日在“早报文创空间”免费放映,之后,导演、画家和新加坡河老街坊将与观众交流。
由本地独立导演林少鹏执导的公益纪录片《忆记新加坡河》(简称《忆》)在新加坡和上海已免费公映50场,吸引近6000名观众观看,反应热烈。这部片子7月起,由人民协会民众俱乐部放映至明年,也开始进入学校,今年12月将到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放映。
林少鹏(54岁)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到目前为止,观众反应都不错,说是课本上没读过的,对老街坊的话很有感触。作为新加坡历史纪录片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时满座,以年轻人居多,这是好现象。上海的新加坡领事馆也放映给旅居上海的新加坡人观看。
林少鹏出身SBC(新传媒前身)广告片导演,创业拍纪录片超过20年。《忆》花了一年筹备与制作,12个小时访谈资料剪成40分钟,通过本地三位资深画家(油画家陈楚智、书画家林子平与水彩画家刘培和)的访问和作品,以及老街坊的回忆,表达画家及居民对新加坡河的深厚感情。
也会素描的林少鹏说,最初拍片出发点不过想要采用美术素材,“新加坡的美术史除了已故‘四大天王’(陈文希、钟四宾、陈宗瑞和刘抗),在世的艺术家为何没人去做?他们全情投入绘画创作,我想向他们致敬,说出他们的故事。另一方面,年轻国人对于新加坡河只知道水上德士。说出这段历史,让他们知道我爷爷或爷爷的爷爷是这样走过来的,就会对所在地产生自豪。”
《忆》作为纪录片,说起故事并不沉闷,语调轻松,富生活气息,还让静止的画作动了起来,带给观众不少惊喜。询问导演会否拍续集,他说“看时机”,但会继续制作艺术人文纪录片,大胆实验各种说故事的方式,比如真人搬演片段或用音乐剧形式,结合美术素材和人物访谈而成。“纪录片得有史实作为根据,电脑时代说不出写字机时代的故事,但呈现方式可以百花齐放。”
林少鹏善于挖掘新加坡河富有人的气息的片段:当年大 船的船夫用脚摇摆来使船只行走;河上有间“八角亭”公厕给苦力冲凉大小便,纪录片里的居民阿姨得等苦力冲完才去。
林少鹏生动叙述受访的画家对作画的热忱。画家刘培和十一二岁从中国下南洋,在新加坡河上岸,第一次看到有黑黑的人,真吓了一跳,当时这里已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各色人种。上午在杂货店打工的刘培和常在纸箱上画画,一次搬货去家有挂画的老太太家里,原来是钟四宾岳母,他幸运地经过钟四宾介绍去南洋美专下午班学画。
林少鹏说,画家陈楚智是金店少爷,周末爱看画展,拜名师学画,但遭父亲反对,父亲过世后他就一心作画。陈楚智形容自己是疯子,辞掉出版社主编2000多元月薪去全职作画,以至于后来儿子放弃化学专业,转而从事艺术行政,他也不敢骂儿子。陈楚智在片里回忆一次带画册踏板过船,一个不小心掉进河里,喝了几口河水,全身臭到半死,就到“八角亭”洗澡。
画家刘培和:新加坡河比较可以入画
74岁的画家刘培和对新加坡河耳熟能详,在酒店客房也能画出来。他从1960年代至80年代,常到新加坡河写生,每个星期天傍晚过去,下雨也去,画多了就熟悉。刘培和说:“我们觉得新加坡河和牛车水比较可以入画,可以更艺术性。早期甘榜不见了,旧街巷也没了,新加坡没有什么景色可画。我们去画,不是出于历史使命,而是新加坡河给人水乡之感,比较可画。”
为了比较完整呈现整条新加坡河,刘培和用了四张纸组成三联屏(长达3米,高28厘米)水彩画,导演让画里的大小船只动了起来,川行河面,画家觉得这效果很不错。他画了200多张与新加坡河有关的水彩画和水墨画,最长的一张是12英尺黑白水彩画。他说:“画作太大张,画廊也不要,展览也不易,都堆在家里。”
这位画家观察敏锐,说起船的结构变化大,早期的小船用人力来划动,后来加了摩托引擎,船型变大,还有帆船等。船到底层货仓,货上岸,靠人力来扛,远点的路用牛车,后来改用罗厘车载货,起重机出现后,船废了,大船拉到巴西班让沉到大海去。他说:“新加坡河口最壮观时有几百艘船只,真是太可惜了,但没办法,城市要发展。导演为了纪录,找我们作访谈,蛮有意思的,让老人家可以回忆,年轻人有认识。我希望电视台能播映纪录片给更多人看。”
老街坊翁泽峰见证河畔今夕
翁泽峰(58岁)在新加坡河马真街(Merchant Rd)出生成长,21岁才搬离。这位老街坊见证了桥上苦力听讲古,柴船头的风光,新加坡河被清理的过程。这一带是潮州人地盘,不同地区有潮州人专用指定名词,比如去克拉码头,昵称“去河畔”,那一带是三层店屋,大多住着在码头工作的苦力。
传了83年,翁泽峰阿公的店“翁展发”本来开在这一带,做绣妆、乐器、门彩、桌裙等。翁泽峰回忆早年的修德善堂设在河畔,每逢宋大峰祖师爷等诞辰,戏台台柱一半插在河边,一半在岸上,上演地方街戏,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看街戏是主要娱乐。
住在河边的一些小孩等水涨潮,船过去了,从桥上往下跳,游到岸边。桥与水面约两三层楼高,翁泽峰不敢跳!河畔一旦退潮,死猫死狗都有。当时木屋一半在河上,一半在岸上,大小便都在河里。
翁泽峰看到画家的作品会知道是画新加坡河的哪一段,见过他们在街头巷尾作画,与居民交谈,做朋友。他拍了不少新加坡河的照片,比如一艘小舢板里船夫翘脚栖息,但他说照片拍得快,拍了就走,不像画家长时间画,看得细,感受到河的氛围。
“不少老人观众看了纪录片掉眼泪。纪录片不仅有教育性,也动人心。”翁泽峰说,片里拍到画家林子平在河边作画,天气很热,他脱剩白背心,饿了叫了一碗粥拿了就吃,继续画。有人看到后,跟林子平太太说:你的老公哪里像校长啊?校长哪里可以这样?可是,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这样简单,高兴就高兴,好笑就好笑,惨的话,大家一起哭。以前是脏一点,但人比较快乐。”
MEMORIES OF SINGAPORE RIVER
《忆记新加坡河》
Memories of Singapore River
Paintings by Local Artist
新加坡 Singapore
团体 Group
2019
How to Get There
BY BUS:
Fullerton Square
10, 10e, 57, 70, 100, 107, 130, 131, 167, 196, 196e, 652, 656, 660, 663, 665, 850E, 868E, 951E, PBS531 (pm)
OUE Bayfront
10, 10e, 57, 70, 100, 107, 130, 131, 167, 196, 196e, 652, 656, 660, 663, 665, 850E, 868E, 951E
BY MRT:
Raffles City (North South Line [Red])
BY CAR:
Hotel Car Park (via Collier Quay, turn left to Fullerton Square)
Exhibition Venue
OPENING HOURS
Daily 10am-9pm
ADDRESS
1 Fullerton Square, Singapore 049178